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商务厅关于青海省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15:53:16  浏览:826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商务厅关于青海省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商务厅关于青海省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青政办〔2005〕81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商务厅关于《青海省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六月一日




           青海省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方案
               省 商 务 厅
             (二○○五年五月)
  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时有发生,在一些地区和领域还出现蔓延势头。违法犯罪分子通过虚构事实、发布虚假信息和签订虚假合同等手段以及非法行医,误导、欺骗企业、消费者和患者,骗取钱财,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为了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净化市场环境,省政府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专项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商业欺诈流毒甚广,危害甚烈,侵害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困难群体的权益,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群众反映强烈,如任其发展,将成为社会公害,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严厉打击。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专项行动,实行打防并举,查处一批大案要案,惩治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对商业欺诈活动的强大威慑力,遏制商业欺诈泛滥的势头。
  二、突出重点,落实责任
  要针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危害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集中整治,重点是整治虚假违法广告、打击非法行医和商贸活动中的欺诈行为。
  (一)整治虚假违法广告。
  加强对广告行业的管理,健全广告监管制度。规范广告市场秩序,严禁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严禁未经审批擅自发布和篡改审批内容发布保健食品、药品广告;在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服务广告中,严禁使用任何人包括社会公众人物的形象,以消费者、患者、专家的名义作证明;严禁在保健食品广告中宣传疗效和在药品、化妆品、美容服务广告中夸大功能,以及在医疗服务广告中宣传保证治愈;严禁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广告和不实信息。
  整治虚假违法广告由省工商局牵头。省工商局要负责组织专项检查以及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依法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对发布未经审批广告的媒体,依法停止其广告发布业务;对发布虚假违法广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情节严重的媒体,依法停止其广告发布业务,直至取消广告发布资格;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广告监管公告制度,建立广告活动主体市场退出机制。省新闻出版局和省广电局要加强对报刊出版单位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刊登、发布广告行为的管理,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依法做好对保健食品、药品广告的审查;对篡改审批内容或者发布虚假广告情节严重的,主管部门要撤销广告批准文号,并在一年内不受理其广告审查申请。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做好对化妆品标签、标识宣传内容的监管,配合省工商局整治医疗机构非法发布医疗广告的行为。
  (二)打击非法行医。
  非法行医现象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牧区、城乡结合部大量存在,严重扰乱了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予以严厉打击。重点是:打击无证行医;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和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打击非法性病诊疗活动;查处利用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
  打击非法行医由省卫生厅牵头。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专项检查,打击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无行医资格人员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和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打击非法性病诊疗活动。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负责查处利用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查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以及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和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
  (三)打击商贸活动中的欺诈行为。
  重点打击企业不规范促销、虚构或者夸大特许经营品牌效应、骗取加盟费的行为;打击服务业违规经营行为;打击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领域中的各类欺诈行为。
  打击商贸活动中的欺诈行为由省商务厅牵头。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工商局要加强对商业和服务业促销活动的监督检查,查处虚假促销、以次充好等行为。省商务厅、省工商局要督促美容美发业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制度,加强对店内产品质量的监管,适时发布质量监测结果。对不合格的产品要坚决清除出市场,并查清生产源头和进货渠道。省商务厅、省工商局要开展特许经营摸底调查,确定重点监控地区和企业,查处特许人披露信息不完整、不规范,没有风险提示,或故意夸大投资回报的行为,加强对特许经营展会活动的管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展会骗取加盟费。省商务厅、西宁海关、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要对外贸经营活动实行联合监管,建立监督记录,加强信息沟通和复核。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劳动保障厅、省建设厅、西宁海关、省工商局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活动的监管,查处发布虚假信息,欺骗劳务人员、施工单位及投资者的行为和无资质、超范围经营行为;强化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查处建筑企业境外承包工程中的欺诈行为和违反外汇、海关管理规定的行为。
  三、探索建立反商业欺诈长效机制
  (一)加强综合监管。
  加强行业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行政执法部门、行业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联合监管。对有过商业欺诈行为的企业、个人和医疗机构,要列入“黑名单”。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行其责,密切跟踪欺诈行为的变化动向,做到及早发现、准确定性、依法查处。
  (二)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自律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企业的约束,形成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整体诚信意识。加强企业和医疗机构信用建设,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行风。开展信用知识培训,引导企业形成诚信守法经营的商业伦理和信用文化。倡导“诚信兴商”和“守合同重信用”,揭露和鞭挞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组织开展“信用青海”宣传月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方便群众举报,对群众的投诉举报要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加强舆论监督,揭露骗术骗局,曝光典型案例,使商业欺诈难以为害;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和发挥群众的参与意识,普及防骗常识,提高识假防骗的能力,使人民群众放心,欺诈者寸步难行。
  四、加强领导,稳步推进
  (一)强化地方政府责任。
  商业欺诈不仅侵害群众利益,而且破坏社会稳定,恶化投资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各级政府要从维护稳定、规范秩序、促进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击商业欺诈的重要意义,下大力气切除这个“毒瘤”。要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二)加强部门配合。
  省商务厅、省卫生厅、省工商局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和本通知要求,完成好各自的工作任务。
  公安机关要积极配合,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工作联系,及时掌握案件线索,对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案件要及时介入,并按程序依法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要加强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查控,防止其卷款潜逃。要严厉打击暴力抗法行为。
  监察机关要对各地区和各部门开展专项行动的情况进行监督,对拒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违法违规审批问题严重的地区和部门,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三)分步骤实施。
  专项行动从2005年5月开始,分三个阶段实施,为期一年。
  动员部署阶段(2005年5月—2005年6月),建立工作机制,印发行动方案,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
  组织实施阶段(2005年6月—2006年4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行动方案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步骤组织实施。
  总结检查阶段(2006年5月),组织督查组,检查各地区、各部门专项行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验收。
  各州(地、市)人民政府要在2006年5月底以前,将专项行动的开展情况报送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汇总后报省政府。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妥善处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再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

劳动部、财政部


关于妥善处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再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3]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

为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下简称为下岗职工)出中心再就业工作,经国务院同意,
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
作的通知》(中发[1998]10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0]42号)精神,国有企业原则上不再建立新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企业新的减员原则
上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各地要制定工作计划,结合再就业工作的进展,在确保稳定前
提下,推进下岗职工出中心,并积极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对目前仍在中心和协议期满
的下岗职工,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要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加强就业服务和培训,帮助
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并妥善解决好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问题。

二、2005年底以前,各级财政原来安排用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资金规模不减。各
地在确保稳定和促进再就业的前提下,可以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结余部分,调整
用于对国有困难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需经济补偿金的补助,逐步实现下岗职工基
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在《2003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2004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
中第1903款级科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补助”下相应增设第190303项级科目“下岗职工经
济补偿金补助”,用于反映财政对国有困难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需经济补偿金的补
助。
中央管理企业原则上执行企业所在地下岗职工出中心再就业政策,中央财政对中央管理
企业中的困难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需经济补偿金予以适当补助,具体办法另行制
定。

三、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企业经营状况,指导企业妥善处理好下岗职工出中心解除
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问题,并督促企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偿还拖欠下岗职工的各种债务。同
时,要认真做好下岗职工出中心后的再就业、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
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财政、企业、职工和社会保障的承受能力,加强分类指导,把握好工作
进度,确保工作稳妥进行,保证社会稳定。解除劳动关系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工作,应首先考
虑那些已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企业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依法支付与下岗职工解除
劳动关系所需的经济补偿金。对特别困难的企业,地方政府可给予必要和适当的补助。

四、各地要切实加强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管理,确保资金规范合理使
用。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各级财政、劳动
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及
时纠正,并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五、省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
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二00三 九月二十五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及担保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的适用和保证责任方式认定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及担保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的适用和保证责任方式认定问题的批复

  (2002年1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56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2〕3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及担保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的适用和保证责任方式认定问题的批复》已于2002年11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5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2月6日起施行。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鲁法民二字20022号《关于担保法适用有关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最高人民法院法发19948号《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适用于该规定施行后发生的担保纠纷案件和该规定施行前发生的尚未审结的第一审、第二审担保纠纷案件。该规定施行前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担保纠纷案件,进行再审的,不适用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生效后发生的担保行为和担保纠纷,适用担保法和担保法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二、担保法生效之前订立的保证合同中对保证责任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应当认定为一般保证。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保证人在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始承担保证责任的,视为一般保证。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保证人在被保证人不履行债务时承担保证责任,且根据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本意推定不出为一般保证责任的,视为连带责任保证。

  在本批复施行前,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担保纠纷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本批复。

  此复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