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对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人员进行年度检查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08:27:34  浏览:936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对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人员进行年度检查的通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对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人员进行年度检查的通知
证监会



各证券监管办公室、办事处、特派员办事处: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决定对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人员执业资格进行年度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检对象
(一)获得证监会颁发的证券投资咨询从业资格的机构;
(二)获得证监会颁发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的人员。
二、年检报送材料
(一)年检材料填报起止时间:自1998年1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
(二)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需报送以下材料:
1、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年度检查申请表(附表一)(附软盘);
2、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工作报告;
3、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1998年度和1999年上半年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4、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从业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5、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证券投资咨询人员需报送以下材料:
1、证券投资咨询人员年度检查申请表(附表二)(附软盘);
2、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证监会派出机构验后退回原件);
3、近期免冠2寸彩照三张(其中两张贴在申请表上);
4、证券、期货投资咨询人员执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5、专职在本机构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以下证明材料之一:
(1)与受聘机构签订的经劳动部门鉴证的劳动合同;
(2)由受聘机构代办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凭证之一。
证券投资咨询人员年检申报材料与该机构年检申报材料一起由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统一报所在地证监会派出机构。
三、工作报告内容
参加年度检查的机构需全面报告本机构开展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情况,其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本机构开展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取得成果及受有关部门表彰奖励情况(附有关证明文件复印件);
(二)本机构开展上市公司财务顾问业务、证券交易市场咨询业务(如声讯、传真件、沙龙、工作室等)的具体方式及各种方式的业务量、市场覆盖面、业务收入,本机构证券咨询业务合作合同清单,本机构开展非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有关情况;
(三)本机构人员和业务管理情况,包括建立与完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
(四)本机构自获得从业资格以来重大事项变动情况(附有关证明材料);
(五)本机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六)本机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发展规划。
四、年检有关规定
(一)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咨询人员逾期未提交年检报告或经审核未通过年检的,不得继续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
(二)对未按《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及证监会有关规定进行规范的机构,将暂缓对其年检,并限其在两个月内整改;整改完毕经证监会或证监会派出机构验收合格,再进行年检;对问题严重的,将取消其业务资格。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监会不通过其年检:
1、资不抵债的;
2、被证券监管部门处分两次以上,或其咨询人员被处分五人次以上的;
3、证券投资咨询从业资格申报资料或年检资料弄虚作假的;
4、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从业资格后连续六个月未开业或未正常开展业务的;
5、拒绝或阻挠证监会或其派出机构依法进行检查的;
6、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证券投资咨询人员,证监会不通过其年检:
1、丧失执业能力或执业条件的;
2、被证券监管部门处分两次以上的;
3、证券从业资格申报资料或年检资料弄虚作假的;
4、取得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后连续六个月未从业的;
5、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五、工作要求
(一)证监会派出机构要认真组织年检的初检工作,对参检机构须进行现场检查;对有问题的机构,有权根据本通知的有关规定做出处理。
(二)本次年检与资格证书换发工作一并进行,各派出机构须将本地区有资格机构及人员资格证书原件收回并交证监会。
(三)本次参检证券投资咨询人员不足五名,需增补人员的机构,拟增补人员的执业资格审批依据证监会有关规定执行。
(四)各参检机构以A4纸格式将申报材料装订后,一式两份报我会派出机构,其中一份由派出机构留存、一份报证监会。
(五)年检工作自1999年8月1日开始,各咨询机构须于9月1日前将年检材料报送证监会派出机构,各派出机构于10月1日前完成初检并将有关资料报证监会机构监管部。
各派出机构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组织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与人员年检的初检工作,初检工作结束后要对本辖区初检工作予以总结,并将总结报证监会。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年检申请表
申请机构_________
(盖章)
资格证书号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制
填表说明
一、本表一式两份;
二、请打印或用钢笔、正楷字填写,字迹要清晰,语言要简练、准确。每栏均需填写,无该项内容填“无”;
三、内容要真实、准确、完整,空白处不足时可另附纸张说明;
四、填写“机构类别”时,在“□”中划“√”;“专营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公司;“兼营机构”是指其它受《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管理的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公司;
五、高级管理人员是指专业咨询机构副总经理及以上管理人员和证券经营机构研究咨询部门经理、副经理;
六、“经营范围”按营业执照填写;
七、“主要设备”填写专用于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设备名称、数量、购入价值;
八、“机构变更情况”填写机构组织形式、公司章程、经营范围、股权、注册资本、董事长、总经理、业务方式、业务场所、分支机构设置等重大事项与机构资格申报材料时已发生变化情况。

-----------------------------------------
| 机构名称 | |成立时间| |
|------|-------------------|----|-------|
| 通讯地址 | |邮政编码| |
|------|-------------------|----|-------|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传 真| |
|------|--------------------------------|
| 机构类别 | 专营机构 □ 兼营机构 □ |
|------|--------------------------------|
| 机构组织 | |
| | 股份有限公司 □ 有限责任公司 □ |
| 形 式 | |
|------|--------------------------------|
| 注册资本 | |法定代表人 | |总经理 | |
|------|--------------------------------|
| | |
|其他高级管 | |
|理人员姓名 | |
| | |
|------|--------------------------------|
| | |
| | |
| 经营范围 | |
| | |
| | |
|------|--------------------------------|
| | |
| | |
| 主要设备 | |
| | |
| | |
|---------------------------------------|

| | | | |
| 业务场所面积 | | 对外提供咨询材料保存方式 | |
| | | | |
|---------------------------------------|
| | 出资金额 | 出资比例 |
| 前 五 名 股 东 情 况 | | |
| | (万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机构或本机构咨询人员违规受 | |
|处罚情况 | |
|-----------------------------------|
| | |
|机构 | |
|变更 | |
|情况 | |
|说明 | |
| | |
|---|-------------------------------|
| | | |
| |原有咨询人员姓名 | |
| | | |
| |----------|--------------------|
| | | |
| |本次申报年检的咨 | |
| |询人员姓名 | |
|有资格| | |
| |----------|--------------------|
|咨询人| | |
| |调出、离职、未参加 | |
|员流动|年检等人员姓名、变 | |
| |动时间、变动原因、 | |
|情况 |调往单位 | |
| | | |
| |----------|--------------------|
| | | |
| |调入人员姓名及调 | |
| |入时间、原单位 | |
| | | |
-------------------------------------

证券投资咨询人员年检申请表
申请人:_________
执业资格证书号: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制
填表说明
一、本表一式二份;
二、本表须由申请人填写,不能由他人代为填写;
三、请用钢笔、正楷字填写,字迹要清晰,语言要简练、准确。每栏均需填写,无需该项内容时填“无”;
四、内容要真实、准确、完整,空白处不足时可另附纸张说明。
------------------------------------------
| | |资产总额| |负债总额 | |股东权益 | |
| |1998|----|----|------|----|------|----|
| | |营业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
| | 年度 |----|----|------|----|------|----|
|财| |利润总额| |主营利润 | |净利润 | |
|务|----|----|----|------|----|------|----|
|指| |资产总额| |负债总额 | |股东权益 | |
|标|1999|----|----|------|----|------|----|
| | 年上 |营业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
| | 半年 |----|----|------|----|------|----|
| | |利润总额| |主营利润 | |净利润 | |
|-----------|----------------------------|
| | |
| | |
| 分公司、代表处名称 | |
| | |
| | |
|----------------------------------------|
| |1、 |
|参股其 |-----------------------------------|
|他公司 |2、 |
|名称、参|-----------------------------------|
|股金额、|3、 |
|持股比 |-----------------------------------|
|例 |4、 |
| |-----------------------------------|
| |5、 |
|----------------------------------------|
| | |
|报告期涉及重大纠 | |
|纷、诉讼及处理情况| |
| | |
------------------------------------------

------------------------------------
| | |
| | |
| | |
| 机构盖章 | |
| | 法定代表人签字: |
| | 机构盖章: |
| | 年 月 日 |
|----------|-----------------------|
| | |
| | |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 | |
| 初审意见 | |
| | 签名(盖章) |
| | 年 月 日 |
|----------|-----------------------|
| | |
| | |
| 中国证监会 | |
| 机构监管部 | |
| 意 见 | |
| | (签名) |
| | 年 月 日|
------------------------------------

---------------------------------------
|姓名 | | 性别 | |出生年月| | |
|------|----|----|----|----|----| 照 |
|学历 | | 职务 | |民族 | | |
|------|----|---------|---------| 片 |
|从业年限 | | 身份证号码 | | |
|------|--------------|---------------|
|工作单位 | |联系电话| |
|------|-------------------|----------|
|证券基础知识| |证券投资分| |
|考试成绩 | |析考试成绩| |
|------|------------------------------|
| | |
| | |
|报告期从事证| |
|券咨询业务情| |
|况简述 | |
| | |
| | |
|------|------------------------------|
| | |
| | |
|获得有关部门| |
|奖励情况 | |
| | |
| | |
---------------------------------------

---------------------------------------
| | |
| | |
|报告期受教育| |
|及培训情况 | |
| | |
| | |
|------|------------------------------|
| | |
| | |
|受证管部门或| |
|其他部门处罚| |
|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所在机构审查| |
|意见 | |
| | 法定代表人签字: |
| | 单位盖章: |
| | 年 月 日 |
|------|------------------------------|
| | |
| | |
|中国证监会派| |
|出机构初审意| |
|见 | |
| | (盖章) |
| | 年 月 日 |
|------|------------------------------|
| | |
| | 年 月 日 |
|中国证监会机| |
|构监管部意见| |
| | |
| | |
---------------------------------------



1999年7月2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交政法发〔2013〕3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部管各社团,有关交通运输企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经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贯彻落实。



                            交通运输部
                              2013年5月22日



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也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以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行业监管能力提升为主要任务,以试点示范和专项行动为主要推进方式,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合力推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主动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行业协会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
  ——优化结构,创新管理。在继续加强绿色循环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潜力。
  ——法规约束,强化责任。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奖惩力度,增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目标责任与制度约束。
  ——试点示范,典型引路。建立部省共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新机制,推进区域性和主题性试点,深化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树立行业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在保障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单位GDP碳排放目标的前提下,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意识明显增强,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监管水平明显提升,行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生态保护得到全面落实,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基本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标准。
  ——基本建成行业能源消耗监测考核体系。
  ——基本达到战略规划中确定的各种运输方式能源单耗和碳排放强度指标。
  ——基本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主要指标。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循环低碳要求。
  4.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畅通成网、无缝衔接。
  继续按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规划要求,补齐发展短板,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相互衔接、畅通成网,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凸显整体优势和集约效能。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及其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推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BRT)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增强绿色出行吸引力。
  5.加强能源节约利用。
  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将节约能源资源要求贯彻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和管理全过程。在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及验收各阶段,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要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中,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型建筑养护装备、材料及施工工艺工法。积极扩大绿色照明技术、用能设备能效提升技术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中的应用。
  6.加强土地和岸线资源集约利用。
  严格建设项目用地审查,合理确定建设规模。优化设计,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耕地占用,避让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强综合交通枢纽用地的综合立体开发。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的要求,节约集约利用交通通道线位资源,提高港口岸线资源利用效率。
  7.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探索资源回收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大力推广应用节水节材建设和运营工艺,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大力开展废旧材料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加强钢材、水泥、木材、砂石料等主要建材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进粉煤灰、煤矸石、建筑垃圾、生产生活污水等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8.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交通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三同时”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制度。提倡生态环保设计,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表土收集和利用、取弃土场和便道等临时用地生态恢复。推进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加强施工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施工期间污染物排放达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和运营过程中的污染物处理和噪声防治。
  (二)加快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应用。
  9.优化交通运输装备结构。
  提高交通运输装备、机械设备能效和碳排放标准,严格实施运输装备、机械设备能源消耗量准入制度。积极推广应用高能效、低排放的交通运输装备、机械设备,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交通运输装备、机械设备,提高交通运输装备生产效率和整体能效水平。推动建立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鼓励购置能效等级高的交通运输装备。
  10.加快推广节能与清洁能源装备。
  推进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燃料的运输装备和机械设备的应用,加强加气、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生物质能在交通运输装备中的应用。推广应用混合动力交通运输装备,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在用能装备和系统中的应用,采用租赁代购模式推进电池动力的交通运输装备应用。推进模拟驾驶和施工、装卸机械设备模拟操作装置应用,积极推广应用绿色维修设备及工艺。
  11.加强交通运输装备排放控制。
  严格落实交通运输装备废气净化、噪声消减、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装置的安装要求,有效控制排放和污染。严格执行交通运输装备排放标准和检测维护制度,加快淘汰超标排放交通运输装备。鼓励选用高品质燃料。加强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统筹配置与管理使用。
  (三)加快集约高效交通运输组织体系建设。
  12.优化运输结构。
  按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原则,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降低运输能耗强度。积极促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城市交通等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多式联运,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
  13.优化客运组织。
  推进客运企业之间运输组织平台建设,引导客运企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强运输线路、班次、舱位等资源共享,推进接驳运输、滚动发班等先进客运组织方式。推广联程售票、网络订票、电话预订等方便快捷的售票方式及信息服务,提高客运实载率。
  14.加快发展绿色货运和现代物流。
  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滚装运输、驮背运输等多式联运。加快发展专业化运输和第三方物流,积极引导货物运输向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优化货运组织,提高货运实载率。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立零担货物调配、大宗货物集散等中心,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效率。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络,提高资源整合利用效率。
  15.优化城市交通组织。
  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设置,科学组织调度,逐步提高站点覆盖率、车辆准点率和乘客换乘效率,改善公共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增强公交吸引力。
  16.引导公众绿色出行。
  积极倡导公众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合理布局公共自行车配置站点,方便公众使用,减少公众机动化出行。加强静态交通管理,推动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四)加快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发展。
  17.加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科研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绿色循环低碳交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队伍。
  18.加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研发。
  加快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交通运输污染事故应急反应与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研发。
  19.加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和产品推广。
  加紧研究制定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政策。及时发布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产品、工艺科技成果推广目录,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产品、工艺的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体系建设。
  20.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推动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探索建立综合运输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客货运输票务、单证等的联程联网系统建设,推进条码、射频、全球定位系统、行包和邮件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逐步建立智能交通运输网络的联网联控和自动化检测系统,提高运行效率。
  (五)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建设。
  21.完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战略规划。
  研究完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出台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指南,建立分层级、分类别、分方式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审批、报备、评估和修订制度。
  22.完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法规标准。
  积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节约能源条例》等法规及配套规定。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规范中贯彻绿色循环低碳的要求,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用能装备和机械设备燃料消耗和排放限值标准及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23.完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完善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报表制度,稳步推进能耗在线监测机制及数据库平台建设,加强交通环境统计平台和监测网络建设。研究开展交通运输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能源审计工作,逐步建立交通运输行业能源管理师职业制度。研究建立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和激励约束机制。
  24.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市场机制运用。
  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强培养节能环保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市场。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参与自愿减排、自愿循环。研究建立交通运输装备和产品能效及碳排放认证制度。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参与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
  25.积极探索参与碳排放交易机制。
  引导交通运输企业参与国内碳排放交易,研究编制交通运输碳排放清单和核算细则。抓紧研究应对国际碳排放交易的对策,提出交通运输排放统计、估测、报告与核查的方法学和体系。加快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的碳汇能力和潜力,探索将其纳入碳排放交易的方法和模式。
  三、保障措施
  26.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层面设立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领导小组,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明确相应的绿色循环低碳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做好公共机构节能。交通运输重点用能企业应有相关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负责本企业能源利用的日常管理工作。
  27.加大政策激励。
  推动完善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贸易、保险、投资、价格、科技创新等激励政策,加强政策引领。积极推动争取地方财政设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逐步扩大专项资金规模。研究实施在工程预算或概算中,加大对生态保护、生态恢复、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的投入。加大科技资金对能源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28.开展试点示范。
  开展部省协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行动。深入推进重点用能企业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扎实开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科技专项行动,积极打造一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科技示范工程。积极开展区域性和主题性试点、生态建设和修复试点、环境监测网络试点等工作,推动全行业加快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步伐。
  29.强化考核评价。
  研究制定并严格落实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推进缓慢的地区和单位及时进行督导。研究出台将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结果与补助资金、评优评先挂钩的办法。
  30.培育绿色文化。
  加大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纳入重大主题宣传内容,结合“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宣传,提升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理念,培育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文化,使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全行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
  31.深化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行业发展利益。结合国际谈判进展和欧盟等各国的相关政策,研究提出我国参与国际交通运输温室气体谈判和国际多边合作的对策建议。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外政府机构、企业、研究咨询机构等的交流合作,广泛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搭建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交流平台,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和经验交流。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辽宁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司法工作条例》的决定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辽宁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司法工作条例》的决定

(2007年11月28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废止 《辽宁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司法工作条例》。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